close

Art Jam,一個看似突然流行起來的藝術活動在三年前早已存在,三五知己相聚在一個小小的畫室,享受悠閒的藝術空間,自由自在地盡情發揮創意。坊間的Art Jam一般會包括小點心、飲料,大家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作畫,不期然想起童年的美術課。我相信,美術課是很多人小時候熱愛的科目,哪管畫得好還是不好。那一刻,所有人都是畫家,用自己的手法透過千變萬化的色彩與畫筆,表現真我。這是一種源於內心的藝術,不在乎個人的藝術修養,或是繪畫技巧。「Art Jam」照字面直接翻譯過來是藝術果醬。這款果醬的味道全然掌握在我們手中,美味與否實屬個人喜好。一次偶然使我在臉書(facebook)發起相關的邀請,意外地得到不少回覆,順利促成第一次品嚐藝術果醬。

我沒有為我的第一幅油畫挑選圖片,而是希望不受拘束、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我靜靜地坐在畫架前,看著白茫茫的畫布,腦海瞬間空白一片。

我嘗試從感覺方面入手,在內心遊了一圈,只找到一些零星的感覺。我試圖把零零落落的碎片以顏色表達出來。我畫了一棵大樹,旁邊是一隻貓兒的背影,背景是紅紅的夕陽。貓兒在樹蔭下看著遠方,看著夕陽把四周都染紅了。正當我苦惱著自己把貓兒的體形畫得太大,朋友便指著貓兒說:「那是妳。」在她們的眼中,我把自己化成貓兒融入油畫裡。我好像真的這樣做了。貓兒對美好的事物執著嚮往,沒有勇氣的她裏足不前,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夕陽一瞬即逝。剎那間,我好像被窺探了內心的秘密。我看著自己的作品,想起了晚唐詩人李商隱的《登樂遊原》裡後兩句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。

不知不覺間,我把自己心裡的慨嘆透過顏料呈現了出來。看來,畫畫有助更了解自己的想法,怪不得近幾年興起了用藝術去治療心理問題,包括音樂、舞蹈、戲劇方面等。據說藝術治療結合傳統的理論和技巧,並運用創意以不同藝術材料的情感特性去作分析治療,屬於表達治療一種。即使我不了解其治療的效果,也知道這種治療在海外非常普遍,如英國、美國均設立相關治療協會。

英國藝術治療家協會(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,簡稱BAAT) 的界定為:「藝術治療是一種治療的方法,在藝術治療者的協助下, 透過繪畫、塑造等藝術媒材, 從事視覺心象(visual images)表達, 藉此心象表達把內心未表達的思想與情感,向外呈現出來。表達呈現出來的心象產品,具有治療和診斷功能, 提供治療者和當事人治療期間的處理指標。治療期間,當事人的情感常常包含在藝術作品裡, 並在治療關係中加以處理解決。」(Waller & Gilroy,1994) 總括而言,當事人投入創作,其防衛心理便會降低,而讓潛意識自然地浮現,作品亦成為一種診斷指標來評估其發展狀態。

我印證了Waller & Gilroy的說法,不自覺地把潛意識描繪在圖畫裡,呈現出內在最真實的感覺。我漸漸從震驚回復平靜,細閱起朋友們的作品如挖寶般充滿驚喜。例如,好友的筆觸清晰可見,反映她的率真個性,用色清淡而溫暖合乎其平易近人的特質。另一位朋友的作品是屬於多元化的抽象風格,它是魚眼,也可以是鷹眼。他享往自由而化身成魚兒。鷹卻是截然不同的一面,代表強大的能力。紅紅的眼睛反映他對兩者有強烈的慾望。以上純粹是我在班門弄斧,著實信不得。

我沒有向朋友探究自己的猜測對與否,畢竟我們的藝術果醬只是想輕鬆自在,而不是治療用途。在繁華、急速的城市裡,我們能抽出一點時間來享受,用畫畫來跟自己對話,是多麼地寫意、富足呢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蔓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