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滴答、滴答,牆上的掛鐘一下一下清脆地敲打,標示著早上二時三十分。距離上班時間還不到四小時,我仍了無睡意地躺在床上,望著天花板出神。我手裡握著剛掛掉的手機,機身滾燙的溫度彷彿從掌心傳送至心臟,心痛了。一年多前,密友告訴我,她要結婚了。我沒有興高采烈地祝賀她,倒是認真地跟她說:「一直以來,只要你確定那是你所需要的,我也會支持你的決定。這一次亦然。我只希望你能快樂和幸福。」那時候的她知道我有所顧慮和擔憂,用很多例子來企圖說服我,同時也說服自己。我很心疼這樣的她,卻無能為力。

別誤會,她的結婚對象不是壞男生,相反是個孝順的老實人。或者,會認為這種男生會是適合結婚的對象,正如密友的想法一樣。他在中國傳統觀念很重的家庭成長,認為三十多歲正是需要結婚的年紀。原本,他打算回國後參加相親,然後結婚。不過沒想到回國前,遇上了我的密友。女生在愛情路途上遭遇過很大的波折,身旁的家人擔心她因此而不結婚。曾經,她為了堅守最愛的他,放棄了婚姻。後來,因家人的壓力而動搖了。然而,他們在文化、喜好、價值觀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多差異,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「需要」結婚。

為甚麼要結婚呢?德國社會學家Müller L.曾提出三種結婚的動機──經濟、子女和感情。年代變遷,動機的先後次序也會隨之改變,同時變得更複雜。有人和女朋友一起十多年,已淡化的感情就如雞肋般食之無味、棄之可惜,在女生下最後通牒時,他們終於結婚了。有人自小憧憬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,毫不考慮便答應了相戀不久的男朋友求婚。不過,最荒唐的理由莫過於因對婚禮的渴望而產生想當新娘的念頭了。

很多人都會給自己規定一個婚嫁年齡,尤其是女生。最常聽到的是女生的婚嫁大限是三十歲,如果到了這個年紀還沒有著落,大多數人會感到恐慌,甚至很容易因害怕失去機會而草率地決定結婚。一年後的今天,密友堅持的理由沒有了舊日的糖衣,剩下真實而殘酷的事實。當一切如箭在弦,誰又有勇氣說不呢?她只繼續向前走下去直至沒法支撐,但不能讓家人期望落空。疼愛妳的家人希望有一個人能讓妳快樂幸福,所以妳盡自己所能去滿足他們的願望。那天,她再一次無力地訴說他們在大小事情上的分歧,我們卻很有默契地不去檢討當初的決定是對或錯。我不反對,是因為我明白她的難處。我不贊同,是因為我了解她。我,只能尊重她的選擇。

結婚,不是件簡單的事情。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Maslow A. 的需求層次理論(hierarchy of needs)所提出的五種需求──生理、安全、社交、尊重、自我實現,依序從根本的排到高等。每個階層的需求要先獲得滿足,然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層。很多人說婚姻是神聖的,然而有多少個逃過這現實的理論。當我們滿足了最根本的需求,才會考慮在人生裡加上「婚姻」一項。然後,我們找對象的時候,不期然會對比大家的需求。正如,有人願意付一千多元吃一頓精緻而美味的晚餐,他認為是一種享受;卻有人認為只要不餓到便好,花這麼多錢是種奢侈的行為。「適合結婚的對象」和「適合和你結婚的對象」在文字上只差兩個字,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天壤之別。

有時候,我覺得現代人把結婚視為人生里程碑內的一個項目。曾經有人對我說:「根據調查,女生步入二十五歲便會考慮婚嫁。到三十歲,不論多麼有事業心的人都要急於找一個生活伴侶。」因為時間到了,我們便要結婚。步入二十多歲,親朋戚友便開始關心妳的感情生活:單身,他們想替妳介紹男生;有了男朋友,他們會追問妳的婚期;假如妳結婚了,他們會催促妳早點生小孩;直至小孩出生了,他們的注意力不再放在妳的身上,而小孩會成為焦點。

誰說女人三十前一定要結婚?我認為女人三十更是一個重要關卡,亦是一個轉捩點。劉黎兒在二零零六年的中時人間副刊上刊登的文章「女人三十才含苞」,以花作比喻說明女人三十歲才真正地定型。文章裡提到:「三十歲起,女人才含苞,才要開放,而女人身、心魅力只要好好開花過一次。」因此三十關卡其實是一個美麗的開始。女人,不應該受制於年齡,那只是數字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蔓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